九游会现场专业定制伺服电动缸的电动缸厂家

咨询热线:13905180520
九游会现场

九游会现场:探访贵安新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培育数字人才“新摇篮”

来源:九游会现场    发布时间:2025-09-16 17:49:54

九游会追杀:

  9月8日上午八点半,正值上班高峰期,位于贵安新区核心区的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以下简称大科城)开始热闹起来。记者发现涌入上班的人流中,多了许多青春的面孔——一批来自贵州大学软件学院的大四学生正赶往慧科未来数智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开始一天的项目实践。

  据悉,2025年9月1日,慧科未来数智产业人才实训中心暨贵州大学软件学院贵安实训基地正式全面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基地设有“大数据实训室”“人工智能实训室”等区域,可容纳近300人同时实训。作为贵州慧科未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科未来)与贵州大学深度合作的成果,该实训基地以“真场景、真项目、真实践”打破传统教学边界,让数字人才培养扎根产业一线。

  走进实训基地,没有传统教室的讲台与课桌,取而代之的是仿企业布局的开放式办公区。工位按项目组划分,每组旁立有项目标识牌,氛围与科技公司无异。

  “我们是按照企业研发团队结构分组,涵盖前端、后端、测试等职能,平均每组5~8人,需独立完成一个真实的企业级项目,同时,都配有一名‘项目经理’全程指导。”贵州慧科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枫和记者说,“项目经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是兼具业务技术和职业导师双重角色的一线行业专家,他们具备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可帮助学生掌握高阶工程能力。

  每日例会是实训基地的“标配”。在办公区旁的会议室,项目经理一边绘制系统架构图,一边拆解任务,学生们专注记录、不时提问,完全复刻企业高效协作节奏。枫表示,“项目启动前,项目经理会提前召开项目分析会,深入研究项目需求和技术方案,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项目背景和技术方面的要求。”随即,他指着工位旁的任务清单板解释,每组办公区还设有任务板,清楚标注项目进度、需求变更项、完成度、评审时间等关键信息,“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这不是完成作业,而是交付产品”。

  另外,记者发现实训基地所在的园区有不少科技公司集聚。“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郭春表示,这里聚焦了数据宝、贵州纷享逍客等头部企业,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了解企业的真实项目需求,这是校内实验室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这里更像一个‘微型产业生态’,既练技能,更塑职业素养,帮助大四学生平稳实现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我们每个项目小组手里都握着企业的真实订单。”枫直言,从企业官网优化到平台场景搭建,学生写的每一行代码、开发的每一个功能,都要接受企业检验,“这种‘真刀真枪’的训练,比课本知识更具实战价值”。

  据介绍,为确保项目与教学适配,慧科未来建立了严格的项目遴选机制:首先,必须源于企业真实需求或行业痛点;其次,评估技术栈与学生课程的匹配度;最后,结合项目难度、学生能力及实训周期综合考量。通过初筛的项目,还需经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联合评审,最终入选“项目库”。“我们不会把未经评估的项目交给学生。”枫以“惟一服装个性化定制系统”为例,该项目所需的Java Spring框架、微服务架构等技术,恰好与软件工程专业大三学生的课程进度契合。

  实训过程中,项目经理采用“50%指导+50%实践”的教学模式:每周固定时段集中讲解核心技术与解决方案,其余时间由学生自主开发,导师提供个性化辅导。“我们就像企业技术主管,既要把握方向,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一位指导“人才成长画像系统”开发的项目经理说。此外,慧科未来还将“灵鹿实验实践平台”“虚拟仿真(XR)实验实训平台”等自研产品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级的开发工具和流程,提前适应企业的技术环境。“我们不以项目数量取胜,而是注重每个项目的教学质量。”枫表示,通过这一些真实项目,学生不仅巩固了三年来的专业相关知识,更培养了项目规划、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

  据了解,目前,该实训基地首批实训学生有150人,每个学期预估开8~10个重点项目,主要以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预计每年可为贵州省培养800-1000人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有关专业实用型人才。

  “当前计算机学科教育的核心痛点,是人才教育培训与产业需求‘学用脱节’‘供需错配’。”郭春坦言,贵州大学与慧科未来合作的初衷,正是看中它能将产业资源高效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核心优势,“一方面,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一线专家与先进的技术,学生在校期间即可积累项目实战经验,大幅度降低企业再培训成本,实现‘毕业即胜任’;另一方面,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建立专业与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让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这样的培养机制,不仅使得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明显。还助力高校形成‘培育+孵化’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反哺学科建设。”郭春说。

  据介绍,为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数字化的经济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早在2014年,贵州大学与慧科未来联合共建贵州省首个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开设大数据技术和智能软件开发等专业方向,并创新打造了“1+2+1”特色培养模式,即第一年以通识课程为基础,第二、三年学习专业课程,引入行业资深工程师师资和教学内容,融入企业实战项目开展项目实践式培养;第四年通过企业实训、职业素养培养、就业指导及毕业设计,实现“毕业即职场人”的目标。迄今,该模式已完成超过200+项目模拟项目,完成超100+真实商业化项目。

  郭春和记者说,这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该专业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4% ,专业对口率超过85%。“此外,今年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已有多名毕业生成功签约了百度、科大讯飞、金蝶软件、比亚迪汽车等有名的公司,签约年薪在16万-40万不等,此外更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拿到了年薪超过50万元的优质offer。”郭春说。

  贵安新区作为贵州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核心区,正加速集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起的产业。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以下简称大科城)作为新区数字浪潮中的创新高地,近年来,重点打造贵阳贵安数字产业与人才集聚区。截至8月底,大科城共招引注册企业超1800家,大数据企业899家,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枫表示,实训基地落户大科城,正是看中了这里蒸蒸日上的数字产业生态和高效优质的助企服务,“从最初的办公环境规划打造,到落地过程中与物业的高效沟通协调,大科城的团队提供‘一对一’的贴心服务以及政策支持,整一个流程非常顺畅!让我们能更专注于运营。”

  谈及未来规划,枫表示,慧科未来将继续深化与贵州大学合作,努力将实训基地打造成数字产业人才示范基地,同时,加强园区内外产业连接,积极面向更多贵州高校提供产业学院建设、数字技术平台、数字内容建设、实战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等服务,助力贵阳贵安数字人才生态持续优化。

  聚集大数据产业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构建企业级开发环境与技术中台,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实现“实训-实习-就业”教育闭环。这种“政府统筹、企业主导、高校主体”的数字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不仅从根源上重塑人才供应链,也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的造血式循环,正成为当前数字人才培养的新范式。